English

光卖技术不是办法

1999-02-09 来源:光明日报 李新生 我有话说

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土肥研究所,研究能力差不多。1993年前后,两个所同时进行复混肥的生产研究。不久,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搞出了“林发”牌高效大蒜专用肥的配方,土肥研究所搞出了“吉地尔”牌复混肥的生产工艺和配方。林科所将自己的配方形成产品去推广,土肥所将自己的配方和工艺当作技术商品来出售。自此,两个所走上了不同的路子。

至1998年,林科所在原来课题组基础上建立的山东林发复混肥料厂,已经达到年产3万吨“林发”牌系列专用肥的规模,年产值1100万元,赢利100万元,专用肥使用面积达20万亩。该厂也被确定为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中试基地。

土肥所1994年、1995年将配方和生产技术转让了多家企业,收入了数十万元技术转让费。这些厂大多数因为没有后续技术或因经营的原因而没有形成生产规模。因技术不可能无限转让,该项技术在该所随后也就逐渐休眠了。

这两个所,在同一类技术上的不同结局,很值得探讨。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个系列活动的最终结果,但最关键的是在起始点上。这个起始点就是干和不干的分野。干也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不干决没有成功。在起始点上,林科所选择了干,土肥所选择了不干。干,当然难;不干,当然易。将技术产品推向市场,对科技人员是一个陌生的天地,有时让人感到无门可入。也可能是因为畏惧这种难,才使多数技术人员选择了技术转让的易路。

因此说,技术成果产业化,科技人员首先要有知难而上的吃苦精神。山东省林科所的副所长邢尚军是当时的课题负责人,他们到山东金乡县鱼山乡周路口村搞示范,是坐着长途汽车,然后又自己抬着肥料走了好几里路送到农民地里的。而搞技术转让,一般都是由工厂高接远迎,不会有这种“待遇”。

搞新技术产品的推广,还要真放下架子。“林发”牌专用肥走的是优质、高效、优价的产品路子。可很多群众不懂什么叫性能价格比,新肥料又没有用过,一看价格就嫌贵。这得做说服工作,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研究所过去一般不做科技普及工作。近些年也有些专家下乡讲座,也都是由县、乡组织的,迎来送往,还有讲课费,比较风光。现在开始推广自己的产品,这一套都没有了,食宿自理,去给别人讲课,有时组织得好了农民反应热烈,有时组织不好也有冷场的时候。知识分子得有这种心理承受能力。林科所的科技人员做得好,从领导到工程师,都到农村给农民讲座,一直坚持到现在。他们还投资5万元拍了8部电视科教片拿到农村放映,印了十多万科学种田的教材发给农民。一个科研单位,花这样大的精力和代价搞农村科普的不多见。而科普工作,对于他们的产品能在农村站稳脚跟也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的科技产业化,还时刻要面对着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上进行运作的风险。林科所在这方面不是没吃过亏,他们能大胆地去试,方法就是小批量滚动地发放产品,去试探代理商的销售能力和信誉度,最终在全省建立起了400多个网点,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农村科普和产品推广网络。

现在许多科研单位仅靠卖技术过日子,结果是经费不足,技术后备捉襟见肘,吃饭都成了问题。山东省林科所能主动迎接产业化考验,现在路子是由难渐易,越走越宽,后备课题不断线。专用肥的品种也由最初的大蒜专用肥一个发展到生姜、地瓜、大葱、果树、枣、花生等十多个品种。复混肥厂的资产由零发展到三百多万。如果山东省林科所的同志当初只是坐叹科技产业化难而不去实践,今天恐怕仍然会像“寒号鸟”一样在叫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